房顫患者中風風險高惟1/3無病徵 心臟科醫生倡全民房顫篩查揪出隱形患者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10/14 15:47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陳藝賢建議推行全民系統性房顫篩查。(車耀開攝)

心房顫動(AF)是常見心律不正疾病,患者中風的風險會較常人高。因三分之一患房顫病人無病徵,故難以察覺。

有醫生建議推行全民系統性房顫篩查,及早捕捉隱形患者,減低中風機會,長遠減輕社會和政府負擔;並納入地區基層醫療服務。

中風在本港常見致命疾病中排名第四,當心臟不規律地跳動時,便無法正常輸出血液,部分血液會滯留心臟,日積月累下易凝結成血塊,血塊通常積聚在左心房耳及左心房內的角落。心臟的血液直接流向腦部,當積聚的血塊脫落,血塊會隨血液流向腦部,令腦血管栓塞,導致中風。

根據歐洲心臟學會於2016年發出的國際指引,65歲以上病人每次求醫,不論原因,醫生應為其把脈或做心電圖檢查。而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早前委託浸會大學以電話訪問844名過往一年曾求醫的長者,超過一半病人表示醫生無為其把脈或作心電圖檢查。院長陳藝賢稱,由此可見醫生對機會性房顫篩查的依從性不高,未能有效及早找出「隱形」患者。

陳藝賢團隊2014年起進行3個前期可行性測試,透過在社區以手提心電圖隨機抽檢3萬多人,分別在每約145人、129人和286人中發現1人患房顫,故認為系統性社區篩查能夠和有效捕捉隱形患者,及早對症下藥,值得推行,日後完成比較性研究後會把數據提交港府,冀將房顫篩查列為地區健康服務範疇之一。

記者:王詠妍